临沂海绵城市的制度创新:构建全周期资金保障与绩效管理体系
临沂海绵城市的制度创新:构建全周期资金保障与绩效管理体系
一、投融资机制创新:多渠道资金协同联动
临沂市以制度设计破解资金瓶颈,构建“政府引导+市场参与”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完善临沂市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意见》,统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、地方财政资金、专项债券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,形成资金协同联动格局。
中央与地方资金联动:累计争取中央海绵补助资金6.3亿元,安排市县级财政资金16.31亿元,通过“中央奖补+地方配套”模式保障基础投入。
社会资本深度参与: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吸引社会资本投资5.39亿元,形成“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共享”的良性循环。例如,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青龙河治理工程,建设5万立方米调蓄池,实现80%降雨场次无溢流目标。
金融工具创新应用:探索将海绵城市项目与互联网金融结合,设计P2G产品吸收民间资金,同时将政府违约行为纳入年度考核,强化契约精神,提升社会资本信心。
二、全周期绩效管理:从资金分配到结果运用的闭环管控
临沂市以制度化手段强化资金使用效益,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体系。
制度规范先行:出台《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》,明确部门职责分工,规范项目申报、资金分配流程;印发《全周期绩效评价办法》及《绩效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》,建立特色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。
动态监管与结果挂钩:对7大类93个项目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,按进度拨付资金或采取“先建后补”方式,确保资金投向产出效果好、群众满意度高的项目。例如,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直接挂钩,倒逼项目实施主体加强管理,提升资金使用质效。
示范项目带动效应:遴选125个示范项目入库管理,聚焦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。例如,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海绵理念,富民小区设置23处下沉式绿地和4处蓄水池,彻底解决内涝问题,居民满意度达95%以上。
三、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:制度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
临沂市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,形成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发展模式。
研发平台建设: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海绵城市研发中心,联合临沂大学组建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,取得近30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,形成属地化技术体系。
技术成果产业化: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,临沂蓝泰环保科技将废弃混凝土转化为透水砖、透水混凝土等产品,用于海绵城市建设,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标准制定与行业引领:临沂市政集团研发的新型卵形槽排水渠、预制集水井等技术获国家专利,其主导的《透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》成为山东省地方标准,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。
四、制度创新成效:从“试点探索”到“全域示范”的跨越
临沂市制度创新驱动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三大突破:
资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:累计筹集各类资金22.28亿元,支持135个项目开工,其中86个已完工,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达126.9平方公里,占比44%。
城市韧性全面提升:消除内涝积水点39个,16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,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0%以上,青龙河沿岸实现“小雨不湿鞋、大雨不内涝”目标。
示范效应持续放大:连续两年获中央财政绩效评价A级,成为北方滨水型海绵城市建设典范,其“全周期资金管理+绩效导向”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。
热点新闻